本文推薦書籍(首圖由左至右):
《探索樸門:超越永續的原則與道路》 作者:David Holmgren (樸門共同創始人)
《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作者:Rosemary Morrow
《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教你種出無毒蔬果,打造迷你菜園、綠能農舍》 作者:設樂清和
樸門二字為英文 Permaculture 的前二音節音譯而來,而 Permaculture 這個字本身有兩層意義,分別為永續的農業 (Permanent Agriculture)、永續的生活 (Permanent Culture)。不過, Permaculture 也並不代表特定種植技術或特定文化表現,而是一個跨多領域的設計系統,在台灣,為方便理解,Permaculture 多被譯為樸門永續設計。
1974年樸門永續設計於澳洲興起,於2008年正式傳入台灣,是由澳洲第一代的資深樸門永續設計教育家 Robyn Francis 來台教授樸門永續設計基礎認證課程,在那之後樸門永續設計逐漸在台灣傳播開來,並在各個領域默默地被實踐著。除了既有的樸門實踐者,或是各個生態村推動者、農園管理人——雖不一定以樸門為名但其實某些理念與樸門主要精神不謀而合——之外,依我的拙見主要想把樸門永續設計概念分享給下列三種類型的人。
- 本來就喜歡植物、自己打造小花園菜園
- 習慣於都市中既定的生活方式,想試著擁有不同思考面向
- 對於現有人類社會體系運作模式感到困惑或不滿意,想追尋其他答案甚至發起革命行動
只要稍微符合以上任一情況,我強烈推薦一起來認識樸門思維與其所能帶給我們的新發現。
第一本《探索樸門:超越永續的原則與道路》為樸門永續設計的理論、哲學、實例兼具的重要基底;而《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與《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除了傳達樸門永續設計的中心思想,更著重於「如何做」的部分,兩本書以家庭菜園為例進行解說,均引導讀者從觀察出發,了解自家環境的氣候、地景等,針對生活中的不同區域提供具體實作設計方向、維護方式,若是單純對種植有興趣、或是想把自家住宅打造成食物森林可直接認識這兩本;若想更深入了解,建議從第一本《探索樸門:超越永續的原則與道路》下手。
本文將簡單分享樸門的主要概念(以目前自己所能理解到或能整理出來的部分闡述),如想進一步了解歡迎一起到書中挖寶!
樸門永續設計到底是什麼
沒接觸過樸門的朋友們光看到這裡也許會認為樸門就是在講述農藝、居家種植,這其實也沒錯。
在《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的封底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樸門永續設計主張將世界轉化為食物的森林,以友善循環的方式耕作,充分利用太陽能、水資源,建立循環型的社會。」
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對於樸門的解釋也談及,雖然一開始樸門永續設計重點在可持續性的食物生產方式,不過隨著時間累積,其哲學已經擴展到了經濟和社會領域。可以說它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運動,像是有些樸門實踐者正把靈性與個體成長工作整合進樸門永續設計的架構中。
英國的樸門永續設計推動者 Graham Bell 更說:「樸門永續設計是偽裝成有機農藝的革命運動。」
從全球氣候變遷引起的頻仍災害、糧食隨能源價格持續攀升,以及種子多樣性被少數跨國公司掌控等種種脈絡下,「自己生產食物」確實是人人都能參與,且最實際而重要的草根革命行動。食物與環境的課題,一個人難以解決,若透過眾人集思廣益提出各種作法,就能產生出不同的答案,進而改變既有生活型態,這就是樸門永續設計的思想。
所以樸門永續設計可以是種作法、思想、模式、精神,是一門跨領域的設計架構,概念為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並模仿此來設計我們的生活、建構人類和自然的平衡點,它可以是農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哲學、建築規劃、經濟學、傳統智慧等,不論是學生、農夫、藝術工作者、家庭主夫婦等多元背景產業人士都可依循它的設計原則各取所需,而種植設計的部分也僅是樸門永續設計的其中一種展現。
不過美國作家 Toby Hemenway 在他的文章裡提到:「樸門既不是哲學也不是運動,他是為了實現新典範的設計學。」、「典範一詞代表特定領域中定義待解問題的觀點。」、「許多接觸樸門的人們,知道舊的世界觀有問題,但他們也尚未有一個新的典範來取代它。人們一開始為了精進園藝技術或是找尋社會變革的新方法,而被樸門永續設計吸引,當他們近一步發現樸門的確克服了舊思維為世界帶來的缺憾與迫害,便能逐漸接受樸門倡議的新世界觀。有的人則是先接受整體典範後進入樸門,因為樸門支持這個典範,並提供了在此典範架構下的實作方法。在這兩種情況下,要完全掌握樸門永續設計的深度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幾乎我們所有人都受教於舊的模式。」、「樸門永續設計並不是一種哲學或世界觀,它也不是一個單一的工具。但是要將樸門實踐好,是需要新的工具和樹立新的世界觀。正如早期話學家們稱自己是哲學家一樣,對樸門主義者而言,工具之間的界線、使用工具的方法以及使他們能有效使用的世界觀是模糊的。」
在我以為我大概知道樸門是怎麼一回事後看完這篇文章還是又重新思考了一下。也許定義問題不是特別重要,了解它的精神與目的可能就足夠用來實際操作了,但為了更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那每一步邏輯、如何向他人說明,定義似乎還是必要。
而我目前認為較簡潔有力表示出樸門概念的微定義大概還是 Toby Hemenway 所述的:
樸門不是永續生活的運動,也不是他背後所談論的哲學,樸門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永續生活運動與哲學可透過這個樸門設計方法達成他們的目標,並設計出一個可增進這個供我們生存的奇蹟似星球的健康,也同時能滿足人類需求的世界。
但如果無法在此時此刻完全get到樸門永續設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想也無大礙,我們依然可以從它的基本原則與精神開始進一步了解。
樸門永續設計最主要精神
樸門永續設計非常注重動植物、建築、水、能源等生活各項元素,並以合乎生態學的原則加以妥善配置。其依循著三個中心原則: 1.照顧地球 2.照顧人類 3.公平分享(分享多餘),運用適當的技術讓生活環境更為永續且美好。
1.照顧地球
對於微生物、動植物等生物,與土壤、水、空氣等資源均加以考量,並實際行動,使地球的生態更豐富。
2.照顧人類
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並讓人類更長遠地生存,同時不傷害地球。
3.公平分享(分享多餘)
不獨佔自己擁有的資源,如食物、能源、資訊、技術等。
而這三項原則具備共同的重要思維:「在地球上自然產生出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無用的。」
所有的生物都會對其他生物有所貢獻。許多活動乍看之下似乎都是競爭與獵食;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合作,能讓生命更豐富。
在實作面上,樸門永續設計有3項行動方針:
1.觀察自然系統
一開始的觀察是非常重要的準備,依建議是至少觀察一年再開始實際動工。觀察當地的氣候、氣象等隨著四季的變化情況後,才越能設計出越美好的生活系統。
2.活用傳統智慧與文化
每個地區適合栽種與生長的動植物各異,深入研究適合當地情形將更能有效配置。
3.導入有效的科學技術
若是對地球與社會環境有一的技術,在科學上以發展完全、且不會造成無謂的浪類,就可引進。
所以到這邊也可以看出為什麼是3項原則而不是規則,樸門並不是教條,雖然以3項原則為核心,但設計時完全是依當時當地的情況做出判斷,也並非排斥任何現代文明的產物。
現代人(包括我自己)在目前的社會體制下大多被形塑成不管需要什麼,就花錢解決的狀態,不用進一步思考,超級方便,反正講求效率最重要,人生變成是賺錢與花錢的遊戲,誰更懂得賺懂得花好像就勝利了。但每天不斷賺錢、花錢的過程都是在消耗地球資源、製造汙染,整個社會、政府、企業追求著獲利、經濟成長,大家被迫忙著轉來轉去,企圖活得更「勝利」一點。
面對氣候變遷、或其他自然因素(或像今年的疫情),導致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食物或能讓人繼續活著的元素,個人是否能安全生存下去似乎取決於有沒有暫時跑對國家。
這樣舊有的生活模式值得我們繼續執行嗎,我想大家都可以推理出自己的答案。
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對永續生活的理念有興趣(大家原本生活就還是有很多必須煩惱的事情了對吧),我自己其實也算,從小就聽著一些人們談著永續永續,但自己還沒意識到其實有其他選擇的時候,也只知道要乖乖面對原本的生活、跟大家做一樣的事情。不過不管從哪個時間點開始想改變,現在回想也都有它的意義在。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樸門的精神一樣可以幫助我們回答多數困擾。
不管是人際關係問題、工作上或是公司管理問題、感情問題,幾乎都可以藉由觀察大自然得到的體悟而進一步解決或放下。大自然中的生物們、各種元素都充分展現了多元與多樣性,人類彼此間的各種關係要如何更和諧、團隊如何更順暢的運作,確實都能直接向身邊的動植物與大地取經。這其實也算是很多其他學說或是信仰就有討論到的事情,不過對於還沒接觸過這些的朋友們來說,我想樸門精神依然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結語
原本還想試著再寫些什麼,但作為一個也才剛開始認識樸門的人、也尚未有任何稱的上完整的實作,就想依自己的話把整件事講述好確實困難或奇怪,再看一次《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中的後記後決定就是下面這兩段了,作者設樂清和的結語太鏗鏘有力我太喜歡,所以也想直接分享出來作為這篇推薦文的結束。
其實認識樸門的過程帶給我的感覺跟閱讀鳴響雪松系列很像,兩者都對於現狀提出疑問並從頭探討生命的本質與意義、且實際做出行動,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單純依鳴響雪松帶給我的啟發行事就不知不覺遇上樸門的實踐者們。
要改變原有生活型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面對未知的未來風險太大,對於可能要放棄的舊習、甚至原有工作也會覺得機會成本過高,但從獲取新資訊、擁有新思考方式到做出自己覺得真正值得的決定,絕對都是很棒的開始。
經濟發展的確帶來物質上的富足,讓我們免於匱乏與貧困,從不安中得到解脫。然而,為了追求物質,對金錢的執念也導致心靈貧乏,破壞了富足的真正源頭—自然。
當自然環境與社會變得不穩定,人類的存亡也變得岌岌可危,我們應該要改變基本的價值觀,想想到底甚麼才是最重要的。不過,這個新價值觀還尚未有明確的樣貌成形。
目前,我們對於過去覺得是常識的觀念提出質疑,而常識本來應該是維繫社會運作的基礎。這促使我們必須從頭探討人類與生命的意義。
這是很危險的狀況,但也是激發人類展現潛能的機會。世界上也的確出現各種做法,以更美好的未來為目標。正因為慢慢有這些作為,持續形成一波波浪潮。
問題就是解決之道
在這本書哩,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技術與方法,但沒有一種是絕對的,嘗試後也有失敗的可能。但失敗的累積可顯示問題出自哪裡。
不過,重要的不只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在確定問題與找出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我們會察覺到:自身有許多潛在的感覺與思考方式,過去從未察覺。接下來,就是面對自然與自己,找出其中的本質。由於對本質的理解加深,就能解讀各種現象背後的意義,儘管現象本身似乎看不出脈絡;而理解加深後也更能讀懂文本。於是發現,解決各種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自己。
問題原本並不存在。危險的是錯看問題的本質,提出看似很簡單的方法試圖解決。不知不覺中,大家將目前環境問題的焦點集中在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已邁向低碳社會為目標,認為只要減少排碳量,就能改善環境。
然而環境問題其實也就是文化問題,如今問題的本質在於人類喪失了能夠維持永續的文化。樸門永續設計的目標在於察覺真相,重新建構文化。只有當所有明瞭本質的人們都加入行列,才有可能實現。
在歷史上,有幸參與、創造未來希望工程的機會可說是非常稀少,而我們正處於這個時間點。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下方拍手給我讚(需以Facebook或Google帳戶登入,或以E-mail建立新帳戶),最多可以拍5次!
也歡迎點此下載APP加入讚賞公民,輕鬆追蹤您所支持創作者的最新文章。